超越华为化纤巨头崛起,一年营收11

近日,年《财富》世界强榜单出炉,其中一条信息引发热议:苏州恒力集团以年营收亿美元,排名全球第75位,超越华为,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

在许多人心中,华为是民族企业之光,能够超越华为,江苏恒力到底是什么来头?

对于江苏人而言,恒力早已声名赫赫。《全球胡润富豪榜》里,恒力集团陈建华和范红卫夫妇,以亿元的财富位列全球48名,蝉联江苏首富。

“化纤巨头”江苏恒力,如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

1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地处苏杭之间,毗邻京杭大运河,自古便是中国纺织品重要产地之一,成千上万店铺组成的纺织品交易市场构成了盛泽“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盛景。

陈建华的化纤之路就是从这里起步。

苦难,几乎是那一代企业家崛起的必经之路,陈建华亦是如此。自幼家境贫寒,13岁就成了一名泥瓦匠,之后开始收废品,在收废品的过程中让他捕捉到“废丝”背后的商机。

“当时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收,一天收到斤,能挣二三十块钱,要知道当时很多人的月薪才几十块钱。”

10年时间,陈建华凭借超越常人的吃苦耐劳,加之在市场锻炼出的敏锐嗅觉,让他积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万元!

年,盛泽的南麻镇办集体织造厂濒临破产,23岁的陈建华听到这个消息后,凭借自己在市场十年闯荡的经验,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豪赌”:搭上所有积蓄,又借债百万,以万元将其买下,并改名为吴江化纤织造厂。

那时,“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所以,最初镇里不想把工厂卖给个人,但陈建华加价也要收购,加上国企改制的政策逐渐放开,最终这个工厂成了吴江地区第一家全股民营企业,陈建华也因此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过,陈建华没有料到,他接手之后,员工纷纷离开,只有一名老门卫和一名保卫科长愿留下。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得知:原来,工厂早前存在诸多弊病——业绩差;员工建议不被重视;工资拖到年底才结算……如今工厂转给这样一个年轻人,员工更加看不到希望,干脆走人了。

针对这个情况,陈建华并不在意,而是迅速开出三剂“强心针”:

借钱补发全部拖欠的工资,并定下规矩,每月15号按时发工资;

出台“三不”原则:不担保、不欠债、不进亲戚朋友,杜绝三角债及管理上的弊端;

紧抓原料进口和产品销售两道关,减少脱产管理人员的数量,避免工厂内部腐败现象。

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的新式制度,激发了全厂上下的热情,员工陆续又回到工厂,这个如同枯木的工厂,瞬时回春。

稳定了人心,陈建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第一个月,他就淘汰所有旧式有梭织机,借债引进1锭网络车。之后,他去浙江考察,发现浙江纺织厂使用无梭织机,每个员工能看管10多台机器,每天能织布米;而自己的工厂里,一个员工只能看管2台机器,一天只能织40米。于是他又购置了88台喷水织机,引进韩国产整浆并1套,新建三分厂和宏建分厂。

设备升级和工厂扩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年,织造厂盈利0多万元,到年,盈利翻倍至多万元。

此后,陈建华不断将利润投入到设备中。直到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纺织行业产能过剩凸显,利润急剧下降,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纷纷缩减生产,陈建华也遭受到了重击。

“但是,人只要还穿衣服,就不会没有需求。”

陈建华提出“猫蛇论”:寒冬来临,企业不要像蛇一样,进入冬眠,而是要像猫一样,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于是,陈建华再一次“豪赌”:不仅没有收缩战线,反而抓住这一“逢低吸纳”的机会,大胆引进台国际先进的喷水织机。

一年后,市场回暖,利润大升,各地订单纷至沓来。对手们因寒冬刚走还缓着劲儿,吴江织造厂的逾千台机器则像印钞机一样,24小时持续不断地产生着利润。

他又“赌”赢了!

0年,陈建华切入涤纶产业,直接攻向高端的全拉伸丝。

他凡事爱“掐尖”,“做企业要做就做大的,做世界领先水平的!”

为了“掐尖”,他从不吝投入:纵向上,他继续投入织造设备,到3年,织造厂已经拥有台无梭织机;横向上,他在拓展产业链上发力,2年,投资32亿元兴建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开始从织造向化纤的跃进。

3年,陈建华正式创立恒力集团。

2

0年前后,中国化纤企业有两个难题:一是中国纺丝产能不仅不足,高端纺丝更是完全依赖进口,全球最好的纺丝来自意大利、日本、韩国、德国等;二是当时国家对民营企业还没有放开纺丝领域,中国企业想分得蛋糕,难如登天。

如何破局?

一方面,陈建华联合多家化纤企业,向国家贸易部反应诉求。另一方面,在同行业犹豫徘徊之际,陈建华又开始新一轮的“豪赌”:按照当时政策允许,他开始投资中外合资公司进入纺纱领域,对纺纱业进行提前布局,在2年创立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并投资22亿元从德国和日本进口设备,洗涤产品生产能力达35万吨。

“豪赌”背后,是陈建华对行业预判的信心。5年,国家放开了纺纱领域,而这时,陈建华已经靠着提前布局,以“设备新、规模大、成本低”的绝对优势,击垮了行业内的其他外国工厂,那些工厂80多位行业顶尖工程师,也一口气被恒力全部招揽进来。

8年秋,金融危机爆发,在全球掀起巨浪。高度依赖进出口贸易的纺织行业再度陷入萧条。

这样的情形在陈建华看来,已经不再陌生。如同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别人恐惧他贪婪”,陈建华力排众议,开始新一轮“危机豪赌”:一方面不断拓展产业链,8年在苏州上马年产20万吨工业丝项目;9年,又以极低成本完成60万吨纺丝聚酯的配套安装;除此之外,“南征北战劈疆土”,在宿迁、大连、南通、营口等地相继投建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他相继缔造出全球最大的工业丝生产企业和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生产企业,刷新了德国、韩国、日本等多项设备工艺与投资规模的纪录。

金融危机让恒力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陈建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侧面看到了自身弊端:现有产业单一,转型空间有限。

织造下游是服装产业,上游是石化产业。中国虽然是第一纺织大国,但大部分产能集中在中下游,行业利润最为丰厚的上游PX(对二甲苯)却被国外巨头垄断,无法掌握核心定价权。

在这条产业链上,进军上游石化产业,才不会被“卡住脖子”,于是,陈建华开始踏上大化工全产业链的扩张之路。

生产聚酯纤维需要大量的精对苯二甲酸(PTA),陈建华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是摆脱PTA从日韩进口的依赖,这就需要自己建立生产基地。

寻找生产基地期间,正值招商的大连长兴岛进入了他的视线。初到长兴岛,这里只有一条小路,没水没电,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但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做精细化工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不仅是PTA,还是未来PX的理想生产基地。

年1月25日,恒力签约投资亿元在长兴岛建设石化产业基地。

据《长江商报》报道:“长兴岛管委会招商6天后,陈建华便前往大连完成了考察,14天后签署协议,3个月完成奠基,6个月完成全部采购,7个月设备安装完毕。”

两年时间,建成当时全球产能最大的PTA工厂,这速度令业界啧啧称奇。

恒力犹如一只猛虎,短短数年间,形成了从石化产业到聚酯化纤、长丝织造和高端纺机的完整产业链,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

年9月,恒力一期万吨PTA项目正式投产时,PTA行业却陷入了产能过剩,龙头企业掀起血腥的价格战,甚至有企业投产即破产。

这一次,“狠人”陈建华依然选择在危机中扩张:上马二期项目,建成全球单体产能最大、工艺最先进、综合配套最全的PTA工厂之一,至少获得成本和品质上的优势。这一年,恒力出口额逆势增长近20%,年销售收入近0亿元。

不仅如此,恒力还抛出更为惊天的大手笔,启动耗资亿元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直接攻上游,深耕全产业链。

“企业只有敢为人先,跑在别人前面,才能赢得商机。”

3

年,恒力炼化作为我国首个对民营企业开放的炼化项目,一立项就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78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