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领域精选科技项目

本期精选6项纺织材料领域的技术成果进行推荐

项目: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

项目2:远红外功能性纤维

项目3:高导湿涤纶纤维及制品关键技术集成开发

项目4:用醇解法回收利用聚氨酯纤维废弃物的方法

项目5: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技术及制品开发

项目6:耐氯型氨纶

项目一: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

项目简介

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本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对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在国内首次采用高速纺丝和拉伸技术开发了热收缩率稳定均匀的高收缩纤维;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具有微孔结构的高吸水涤纶,保水率5-20%。

开发了舒适性阳离子染料可染长丝。开发了阳离子染料易染系列共聚酯(HCDP)和分散性染料常压易染共聚酯(IPET)两种切片以及高收缩、抗起毛起球、抗静电、导汗透湿等八类多功能常压易染共聚酯纤维。研制了含有第四单体(新型二元醇)和少量第三单体(SIP)的新型阳离子染料常压深染共聚酯和纤维。

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超柔软易染聚酯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项目,开发了商品名为派丝特(PARSYER)的共聚酯和纤维,该纤维及面料具有阳离子染料常压深染、超柔软、不需碱处理、抗起毛起球等四个突出优点,符合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

2项目情况

“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两大系列功能化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和生产基地,在全国十多个省市五十多家企业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超柔软易染聚酯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已形成年产2万吨超柔软易染聚酯纤维的生产能力,建立了集“聚合、纺丝、织造和印染”为一体的生产基地,派丝特(PARSTER)短纤维与棉混纺织物制成的体恤衫和衬衫已经出口美国和法国。

项目二:远红外功能性纤维

项目背景

远红外功能性纤维材料和织物是开发新型化纤技术和产品的多种有效途径之一,远红外是波长为0.76-m电磁波,远红外纤维所用的远红外线波长范围通常是2.5-30um。远红外纤维中含有粒径小于0.5um超细粉末,它能吸收周围环境及人体自身辐射能量,激活人体细胞,改善微血管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抗菌功能。

2项目简介

经有关卫生系统检测认为有如下功能:

、高效地发射出人体所需8-um波长远红外线,发射率可达80%以上,又能吸收人体自身向外散发热量,并发射回人体;

2、具有透气排湿、抑菌功能。

目前用远红外功能性纤维有涤纶、丙纶长短丝,其产品有:

、远红外涤纶(丙纶)内衣裤:改善人体微循环,有保暖作用,适用于肩周炎、颈椎病、腰酸背痛、坐骨神经痛等。

2、远红外涤纶(两纶)被褥:改善人体微循环,消除疲劳。

3、远红外涤纶(丙纶)枕芯:适用于头痛、失眠、颈椎病等。

4、其它:护腰、护膝、护肘、绷裤等。

项目三:高导湿涤纶纤维及制品关键技术集成开发

项目简介

以该大学自主创新的高异形度喷丝板和异形纤维的加工技术,在国内多家化纤企业成功开发了多种规格的高导湿涤纶短纤维及长丝,系统研究了纤维集合体毛细效应的机理,指导高导湿织物的织造工艺和后整理工艺,与某轻纺公司合作开发了多种吸湿排汗功能纱线和面料,轻质、手感柔软、滑爽、吸湿、导湿排汗、自然透气,广泛应用于运动服,休闲服,衬衫,内衣,T恤,文胸,手套,护膝等产品,并建立了高导湿纤维导湿性能的专用评价体系,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知识产权情况

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获得国家专利4项,已经受理的申请专利0项,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国内论文5篇,取得注册商标3项,建立企业标准项,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3应用情况

成功地为多家著名服饰品牌开发了系列面料,如Hummel、李宁、安踏、乔丹、美特斯邦威、真维斯等公司。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四:用醇解法回收利用聚氨酯纤维废弃物的方法

项目简介

由于氨纶具有非常优良弹性和物理机械性能,在纺织、生物医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氨纶工业发展迅速,产量成倍增长。与此同时,在氨纶生产和使用中产生了大量废弃物,因此对氨纶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废弃物可以采取掩埋和焚烧的方法进行处理,但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化工原料,还会造成土地浪费和大气污染,不符合地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能将这些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将会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

目前的化学回收方法有热裂解法、水解法、碱解法等,但因其工艺复杂,产物不易分离等原因而没有得到重视。也有资料介绍了醇解法,但所降解的聚氨酯废弃物多为聚氨酯泡沫、弹性体等等。利用醇解剂对聚氨酯纤维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项目的成果为聚氨酯纤维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短、回收率高的工艺方法。聚氨酯纤维废弃物的降解产物经分离提纯后可与异氰酸酯和扩链剂反应,得到的聚氨酯产品可用作涂料、薄膜、泡沫、纤维等。

2知识产权情况

本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项目五: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技术及制品开发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占化学纤维总量90%以上的聚酯(PET)、聚丙烯(PP)和聚酰胺(PA)等通用热塑性高聚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提高功能纳米材料在该类高聚物基体中的分散性,从而制备出集功能性和细旦化为一体的纳米复合纤维。技术领域涉及纳米材料的分散与稳定,高分子多相复合材料的相畴结构控制和细旦功能纤维成形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

2技术情况

主要研究并攻克的关键技术有:

、成纤用高分散、高稳定无机纳米功能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高聚物树脂和纤维中纳米尺度均匀分散关键技术;

2、热塑性高聚物/无机纳米功能颗粒复合细旦纤维成形过程理论模拟及产业化共性技术;

3、纳米尺度有机分散相原位生成及非极性高聚物基可染纤维结构性能控制的瓶颈技术;

4、首次制备了具有纳米级染座的常压可染PP细旦纤维、抗紫外PET系列细旦纤维、同时具备负离子和远红外发射功能又具有导湿功能的PP细旦纤维,制备了同时具备远红外发射功能和抑菌功能的PA6异形纤维。

3知识产权情况

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其他情况

本项目首次实现了功能性、舒适性(细旦化)与可加工性的有效统一,与微米技术相比,功能组分加入量同比减少可达50%,纺丝组件更换周期延长3周,大大提高了纤维制成率,降低了损耗及成本;纤维及制品的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可染纳米复合PP细旦、异形纤维的研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六:耐氯型氨纶

项目简介

通过对现有的常规氨纶丝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增加部分设备后,采用在纺丝原液中加入特殊添加剂的方式生产的氨纶丝,既保持了常规丝的物理机械特性,又大大提高了氨纶丝的耐氯性能,从而降低了活性氯的侵蚀,防止氨纶织物在活性氯水中的老化,延长了使用寿命。

耐氯型氨纶丝保持了与常规氨纶丝相同的物理机械性能指标,且耐氯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见下表:

有效氯浓度00PPM3个产品浸泡48小时后的力学性能

2获奖情况

该项目通过某市科技委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3知识产权情况

已申请专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4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