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食是人们最关心的民生问题,那么衣服的变化就是人民温饱得到保障后最大的表现。
如今市场上的衣服品牌琳琅满目,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在手机上浏览各种款式。
如果将时间往前推五十年,那时的人们脑海中还没有时尚的概念,但是一夜火遍大江南北的“的确良”便是上世纪人们眼中的亮丽风景线……
纺织业百废待兴,“的确良”首现市场
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穿衣风格还是黑白、朴素、棉衣交叉的元素。
一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二是由于当时国内手工业生产力落后,直到国家下定决心实施工业改革,“的确良”才开始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的确良”是民间对涤纶的俗称,因为涤纶英译为“decron”,用粤语讲出来就成了“的确良”。
虽然在当代人眼中,涤纶已经是十分普遍的材料,但是在当时,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让国人们大为吃惊。
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一个孩子能有一身完整的衣服,就十分不容易了。
很多人都是姐姐穿完弟弟穿,一代代地传下去,破了就打个补丁,如果想要穿一件新衣服,那就需要凭布票就买布。
但是当时国内资源紧张,国家棉花产量持续走低,因此国营店里的布价格高昂,普通家庭实在难以接受,那个年代的孩子们,衣服都是一块块布丁,一个个漏洞。
进入80年代初,中央也意识到全国缺衣的窘迫局面,但是短时间内棉花产量的提高也无法满足国内店需求。
而这时国外兴起了一种新型布料,聚酯纤维即涤纶,它由合成纤维组成,可以很好地抗皱和较高的硬度。
外国率先将涤纶用于衣服制造上,很快经涤纶制造的衣服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而相比国外,我国的纺织业正处于低谷期,全国能够开动机器的纺织厂仅有29个,而且这些工厂大多设备简陋,产量也极低。
我国的香港和广东地区,由于地理原因,外国涤纶材质的衣服流入两地市场。
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对于有钱家庭而言,价格还是能接受的,凭借新奇和好看,涤纶衣服迅速在广东、香港爆火,当地人也称其为“的确良”。
一些在广东的打工人也会给自己置办一件,留着过年时回家穿。
一走进村口,人们就会对回村人身上的涤纶衣服议论纷纷,村民们摸着新奇的布料,眼中流露的尽是羡慕。
所以在当时,“的确良”也成为一种潮流的表现,谁要是能穿一件“的确良”在身上,他的身边就会迅速围起一群人,然后在一声声称赞中昂着头离开。
所以在当时,买不起自行车的人,相亲时会想办法借一件“的确良”穿在身上,从而让女方重视自己。
也许在现在人眼中,这显得十分滑稽,但是如果将它比作如今人们眼中的豪车,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相比较于棉花制成的衣服,涤纶布料不易损坏,这是当时人们最为看重的因素。
可是当时的涤纶衣服完全依靠进口,一件“的确良”的价格就有可能是一家半个月的伙食费,所以即使涤纶衣服更好,街面上也很少能看见有人穿。
石油化工迎改革,穿衣问题得解决
当时我国国内正将目标放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上,全国棉花的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可是人不仅要吃饱,还要穿暖。
进入七十年代后,我国大庆油田的产量实现飞跃,因为石油是合成纤维的原料之一,所以这也为我国化工业提供了发展条件。
国家纺织工业部根据这些现实因素,向中央提出了引进化学纤维生产技术的请求。
很快中央便举手通过,并且决定在国内引进全套化纤设备,陆续在上海等地投产了化纤的相关项目。
在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熬夜加班下,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涤纶便投入市场,人们摸着手上的涤纶布,一边叫好,一边惊奇,难道这布真的不用棉花吗?
涤纶材质的布,从手感和质量上都远远胜于当时以棉花为材质的布料,棉花衣服穿久后便会皱,磨一下便是一个口子,而涤纶材质很好地避免了这些问题。
衣服厂以涤纶为原料,生产了五颜六色的衣服。
这与当时人们的黑白色调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大批追求新鲜的年轻人挤爆衣服市场,只为能买到一件“的确良”。
穿着“的确良”在身上,人们没有感觉到衣服的重量感,但是“的确良”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的材质决定了它不能拥有棉质的舒适感。
在夏天时,涤纶衣服较为凉快,但是到了冬天,它也无法保暖,因此人们也称它为“的确凉”。
这个缺点不能阻止人们对它的狂热,当时全国一年的涤纶产量达到2.2万吨,但是依旧是供不应求,随着过国产涤纶的出现,“的确良”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件“的确良”价格远低于一件棉衣。
毛主席到湖南长沙考察时,见到商店里爆满,一番询问后才得知这些人都是来买“的确良”的。
人们也向毛主席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家能不能加大生产量,见到人民有了衣服穿,毛主席的心里也十分高兴。
回到北京后,毛主席便和周恩来总理商量此事,很快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共同批示,中央加大对合成纤维化工业的投资。
辽阳石油化纤厂、天津石油化纤厂等便是在那时投入建设的,有了这些大型化工厂,国内涤纶产量迎来飞跃。
据统计,当时上海、辽阳四家化工厂一年的涤纶总产量为18万吨/年,除此之外还有腈纶和锦纶等纤维材料,一年的产量相当于万吨棉花,有效解决了人民穿衣困难的问题。
街面五颜六色,涤纶兴起潮流
所以步入80年代末期,大街上已经不再是单调的黑白了,五颜六色的“的确良”穿在人们身上,汇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当时这便是国内潮流的主体,没有哪件衣服能够撼动“的确良”在时尚界的地位。
女孩们会买上一条涤纶长裤,再搭配上白色短袖T恤,T恤掖在裤子里,走在街头上,回头率往往为百分之百,而男生喜欢弄一个中风头,穿上一件棕色的涤纶夹克,配上一件衬衫,成为学校最靓的仔。
虽然有了新型布料,但是架不住中国人口众多。
所以涤纶衣服还需要凭布票购买,有布票的人会早早去商店排队,还没等商店开门,外面一件等起了一条长龙,等到商店一开门,排队的人拥挤而入。
一节小小的柜台前面往往会挤满几十人,他们挥舞着手里的布票,希望供销员先帮自己拿货,更有疯狂的人,直接跳上柜台。
一场抢购下来,往往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抢到衣服的人兴高采烈地在身上比划着,没抢到的人攥着布票失落而去。
相比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供销社“的确良”更加稀少,因为乡下拥有布票的人本就少,而舍得买的人也不多。
只有到了临近过年的时候,人们才会来到供销社,为孩子置办上一件新衣服,而这件新衣服大概也只能在年初穿一穿。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落后的经济政策被中央废除,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凭票供应,国内商品的供需量基本可以维持平衡。
所以在年12月1日,国家商业部发布通告,全面废除布票,从此那个缺衣少粮的时代成为过去。
商店货架上的“的确良”挂得满满当当,人们可以随意地挑选着。
所以在商品经济放开后,家家户户的衣柜里放得几乎全是“的确良”,这种衣服不再让人们惊讶,它和吃饭一样成为了一件平凡的事情。
时代在向前,科技在进步,时尚也不会停下脚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各色各样的衣服款式涌入国内,“的确良”渐渐走向无声,甚至开始有了淘汰的迹象。
“的确良”退出舞台,涤纶布见证腾飞
人们的物质需求是随着时代上升的,在缺衣时代,“的确良”解决了棉花产量匮乏的问题,且其样式新奇,所以赢得人们的喜爱。
但当有了更全面的选择时,“的确良”再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正如上文所说,相比较于棉花衣服,“的确良”的透气性差,而且到了秋冬季节,还极易起静电。
除了耐磨这个优点,人们好像发现不了其他长处了,所以在设计和制造业蒸蒸日上,其他材质与款式的衣服出现时,“的确良”也渐渐退出了大众的舞台。
所以“的确良”这一名字对于90后而言就极为陌生了,更别说00后。
虽然“的确良”消失在了大众眼前,但是它的原材料涤纶却一直存在我们身边,只是人们对它的称呼变了。
在淘宝、京东上购买衣服时,人们往往会查看衣服的布料,有人喜欢纯棉的,有人喜欢聚酯纤维的,这便是多元化带给人们的便利。
所以代代人有代代人心中的“的确良”,只是如今时尚更迭迅速,人们很难记住它罢了。
“的确良”的兴起和消失,不仅仅是一件衣服的改变,其背后蕴藏了我国发展、改革、奋斗的历史和精神。
也许如今我们不需要“的确良”,但是现在的人们要感谢那个年代为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
为了建造化工厂,无数建设部队扎根在荒地上,从杂草丛生的洼地,到如今日夜运转的大型化工厂,这是一代人的奉献,因此才有了我国化工业的腾飞。
作为时代的产物,“的确良”更称得上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虽然改革开始促使了它的消失,但是却催生了无数个其他行业的“的确良”出现,它的结束不代表历史的消亡,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在老一辈的记忆中,“的确良”依然被他们熟记着,那是属于他们一代的特征。
如今国家经济腾飞,人们不用再为一件衣服而烦恼,这也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