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田型浮动湿地生态浮床高分子复合聚酯纤维人工生态浮岛是生态技术,无环境风险和二次污染,藉陆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治理水的有机污染,较易收获,将植物体移出水体。
创新的将陆生植物经培驯引入水体种植,自年以来,在大型水库、湖泊、河道、运河等不同水域,成功地种植了46个科的多种陆生植物,累积面积10余公顷。其中大面积单季水稻每公顷产量在8.5吨以上,最高可达10.07吨;黑人蕉、旱伞草等花卉比在陆地种植取得了更好的群体和景观效果。
利用陆生植物较强的对N、P营养盐吸收和光合作用,去除水中N、P;无须施肥,病虫害少,生物生产量高。
聚酯纤维浮动生态浮岛原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治理技术。实践证明,在污染水体中种植一些耐污能力特别强,能在原位生态条件下正常生长,并轻易收获高等植物,对水体起到很好净化作用。
利于不同生态条件和污染程度水体的针对性治理,采用不同品种、种植结构等,做到定性设计和基本量化指标的控制。
00:51陆生植物水上种植后,能形成较大生物量,特别是发达的根系,可吸附大量藻类等浮游生物,根系释出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泌物,加速污染物分解。
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美化污染水体的水面景观。供试植物可供途径选择,如水生蔬菜等。若采用不同花期的花卉组合,兼有美化景观功能,即水面种花治理水污染。
造价低、供试植物和浮床载体材料来源广,结构组装方便,刚柔兼备,较好抗风浪能力,载体可移动拼装。
浮田型浮动湿地生态浮床高分子复合聚酯纤维人工生态浮岛技术成果能否推广应用,将主要取决于该技术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应用的必要性和前景、经济和社会及环境效益等几个方面。
聚酯纤维浮岛安装1、采用浮床植物技术可直接富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因素——P、N等营养物质,并可通过收获农产品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使水质状况得到根本性改观,从而为水生动植物群落的生存及繁衍营造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继而为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提供条件保障。
2、与以往采用的利用凤眼莲等漂浮植物净化水质方法相比较,使原来仅局限于利用其净化水质扩展到净化与利用相结合,亦即变原来有害于水体的营养物质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陆生植物的养分来源,从而达到化害为利的目的,同时能克服漂浮植物因水份含量过高,不易收获而引起任其自生自灭,乃至成为新的公害之不足。同时拓宽了净化水质的植物领域,为筛选和开发净化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植物种类开创了新途径。
3、与以往发达国家曾经采用,目前我国的一些湖泊(如太湖和滇池等)也在尝试的直接采用人工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治理与生态修复相比较,在思路上有了根本性改进,即首先利用陆生植物作为先锋植物,并通过其对水体中的N、P等营养物的吸收利用,以大幅度减少乃至基本去除水体中的过量营养物以及其它有害物质,使水质得到较大改善,从而为水生动植物的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条件。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出现因湖泊的水体透明度普遍较低,其中的沉水植物既使予以人工种植,也往往由于光照等生境条件难以保障其正常生育而死亡的现象。
4、实施过程和后续效果不但能确保对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有安全保障,而且在治理过程中还能美化水域景观,对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实施效果不但好于其它技术,且成本远低于物理生态工程,并及易进行规模化、模式化和机械化作业。
5、展望。由于中国的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粮食存在潜在危机,而采用本技术治理富营养湖泊时,在选用粮食作物为植物材料的前提下,将在水质得到净化的同时收获农产品,且由于中国的污染水域中,90%以上是因水体中的N、P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造成的,因此生产农产品是有安全保障的。从其的综合效果来看,它是至今最有效、最经济以及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之一。因此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聚酯纤维浮动湿地生态浮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