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风潮,而每一个风潮都展示着那个时代独有的面貌。
提起“的确良”,恐怕新生代的年轻人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以为这只是一句赞美之词或者是某件东西的绰号。
但七零后八零后听了可能会感慨万千,因为这是在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一种流行布料,用它做成的衣服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所说:“的确良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的确良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一代人为之着迷?
为什么这样一种风靡一时的布料到了现在就“销声匿迹”了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过去的岁月,回首昔日的那份经典,追寻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那一抹痕迹。
的确良进入中国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美的追求愈发狂热,走在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行人身上的衣服风格鲜明,色彩丰富。
进入商场里,我们可以发现大家对于布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既要贴身轻薄又要透气舒适,既要美观大方又要耐磨耐脏。
而现在发达的纺织业也制造出了无数种性能各异的衣料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棉麻、冰丝、绸缎等等布料琳琅满目。
可回看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我们就会发现,在那个制造业尚不发达的年代,姑娘小伙身上的衣服也形成了一派争奇斗艳的景象。
虽然这些衣服造型的多样性不似现在这般丰富多彩,但色彩还是足够明艳的。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不从地里长出来的布料”——的确良。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手工业和工商业百废待兴,因为制造业尤其薄弱,因此全国四亿同胞都必须过着克勤节俭的生活。
国家为了统筹管理,满足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因此在米面粮油上都做了一定的规划。
购买这些东西不再只需要钱,还需要出示国家分配给每户人的粮票、油票等等对应的票据。
到了年9月,国家把棉布也纳入了计划定量供应的范畴,按照人头数每月分配布票,大家需要凭票裁衣。
如果需要做一套床上用品,那一家人就必须一起存很久的布票。
大家日常用的袖套、围裙等东西都是用的碎布、破布缝成的。
到了年,国家遇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场严重的洪灾。
就是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我们面对高温、干旱、洪涝等天灾还是显得有些无奈,更不用说是在缺乏应急措施的建国初期了。
那时候有的田地被洪水冲毁,有的作物被洪水淹没,其中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棉花就更是受害的重灾区。
棉花需要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如果遇上连续的阴雨天气,它就会因为太过潮湿而枯萎死亡。
当时我们的纺织品几乎都是纯棉制造的,纯棉制品占整个市场的百分之九十五。
因此在遇到棉花产量断崖式下跌的灾年,我国的纺织品供应就变得异常紧张了。
为了缓解供求不平衡的压力,国家不得不减少布票的发行,人们都必须更加精打细算地买布裁衣。
正因如此,我们在看到罕见的五六十年代的照片时就会发现那时的人们身上的衣服颜色都非常单一,基本只有黑白灰蓝几种颜色。
而且大家也只有一两身衣服,平时下地干活,操持家务都得穿这仅有的衣服,所以大家的衣服都非常老旧,几乎被洗掉了颜色。
因为没有钱也没有布票去换新衣服,棉布又很容易变形、磨损,补丁就成了那个艰难的年代中的一个特色。
人们的衣服上打着各式补丁,手巧的妇女们把这些补丁织得规规矩矩,甚至还有些美感。
当时的人们根本无暇去埋怨穿衣的不足,因为灾荒,粮食的供应也非常紧张。
那时大家又都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一个家庭往往有好几个孩子。
一生生养过十个以上孩子的母亲不胜枚举。
因此人们都把糊口放在第一位,觉得能努力不让家人饿死就很不错了,所以小孩子穿哥哥姐姐穿不下的旧衣服也是非常常见的。
那时候有的妈妈还会把色彩鲜艳的化肥袋做成衣服裤子给孩子们穿,尽量满足小朋友们的爱美之心。
也算是做到物尽其用,不浪费资源。
后来化肥厂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商机,他们就在化肥袋上印上各式花纹,方便大家改成衣服。
孩子们穿着并不舒适的化肥袋衣裤也觉得非常开心。
中央看到人民的生活刚刚走上正轨就因为天灾而受到重创,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保障,感到心急如焚。
毛主席曾就此事和周总理严肃会谈,商议解决方法。
他说大家所需的食物和衣物都要靠土地里长出的作物当原料,既然是依靠土地,就必须要看天吃饭。
那能不能换一个思路,去找一些人造的化纤来做衣服,减轻一点老百姓们穿衣的压力。
于是,在中央的授意下,北京、上海、天津等在60年代较为发达的城市率先从国外引入了一批化纤布料。
因为当时我国尚在发展初期,大家对于早就靠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英美国家有一种仰视的情结。
再加上引入化纤布料是国家的试点行为,所以量不算大,于是这样稀有的洋货就迅速变成了大城市里的紧俏货。
而用化纤布料做成的成衣更是受到了众人的追捧。
例如北京冰山牌衬衣、天坛牌衬衣等品牌的经销商通常是还没开门,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一打开店门顾客就如潮水般涌入,不一会儿就把前一天夜里刚送来的新货抢光了。
但化纤衣服到底是那个年代的高级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它当做日常的衣服来穿的。
大家买回家里通常是要外出会客,或者是有结婚祝寿这样的场合才会穿,它也是当时最流行的名贵礼物。
如果有谁在上学上班时穿了化纤衣服,即便那人的长相并不出众、也没有多加修饰,那也不妨碍他成为当天众人眼里最酷的那一个。
六十年代甚至还因为的确良而掀起了一阵“参军热”。
因为对于每天都要训练的军人来说棉布实在是太容易破损了,耐磨的的确良军服的确更适合他们。
当回家探亲的军人穿着板正硬挺的的确良军服出现在大街上时,本就气势不凡的他们很容易就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这也吸引了一群年轻的小伙更加向往军旅生活,纷纷报名参军。
的确良因何得名
化纤衣服在大城市试点得很是成功,上海见状率先建成了上海金山石化大厂尝试生产化纤衣物。
从此,我们自己也可以生产这种过去只能从国外进口的高级货了。
一直关心人民穿衣问题的毛主席曾到上海视察,在饭店吃饭时,给主席上菜的是一位站姿笔挺的服务员。
而他身上穿的正是一整套的确良布料制成的衣裳。
主席夸赞他身上的衣服,服务员告诉主席,这套衣服是他用攒了很久的工资在商店门口排了大半天的队才买到的。
平时他把这身衣服视若珍宝,今天是因为要见主席了才拿出来穿上。
说罢,他给主席展示了这件衣服的好处,并随口感叹了一句,要是能让家里人都穿上这样的衣服就好了。
毛主席了解到民众很是欣赏这种布料,只是觉得这种布料供应不足,很难买到。
于是在回去后立马就联系了周总理,请他组织工厂多生产一些化纤布料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化纤原料是用石油原油加工制造而成的,具体来说是用一套名为“四套大化纤”的设备通过多道工序将原油转化为聚酯得来的。
随着“三五”计划的完成,东北三省顺利开发出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我国原油产量超过了万吨。
除了国内所需和出口的那一部分,我们还有很多富余的原油,这给化纤原料的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决了石油问题,我们就只差制造化纤的设备和技术了。
周总理向毛主席请示,主席回复说可以从国外进口设备。
并在四五计划中点明了“全国重点抓轻工,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的指令。
得到指示的周总理将目光锁定在了工业发达且原油富足的东北地区。
经过各部门齐心协力的努力,政府终于凑齐了43亿美元从德国、法国、日本进口了整套的化纤技术设备,学习了他们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
而后东北地区多次开会统筹情况,最终决定将这套设备运送到辽宁辽阳,在辽阳建设全国最大的化纤工厂。
在建设辽阳化纤工厂的过程中,还发生过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为了能尽快满足国人的穿衣需求,每个辽工人都在竭力挥洒着自己的每一滴热血。
工地上的号子声响彻云霄,而工人们工作的背景音也很引人注意:
“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
东北人民的感情永远是这样的质朴且强烈,这句口号和当年大庆铁人王进喜喊出的那句: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一样振奋人心。
率先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建设辽化的副排长黄雪官。
当时他已经确诊了胃出血,经历了三次手术的他身体非常虚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但看到辽化的施工进入了最紧张激烈的阶段,黄雪官不顾病魔的威胁,坚持要出院继续参与建设。
他的主治医师也被他对祖国那份真挚的感情所打动了,同意他回到指挥岗工作。
辽化中还有无数像黄雪官这样呕心沥血建设国家的工人,“拼死拼活”“劳动光荣”是他们写在墙上的标语,也是他们实实在在的行动。
到了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化纤工厂都在工人们的奋斗下建成并投入使用了。
刚刚提到的辽化作为其中的领头羊,每年的化纤原料产量高达7.4万吨,相当于万亩棉田所能产出布料的总量。
此时,广东作为沿海大省在生产力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了丰富的化纤原料。
广州的商人们联合技术人员率先做成了一条完整的化纤成衣产业链,让大家都能穿上化纤衣服。
因为之前我们没有自己独立生产化纤布料的能力,进口的化纤布料也只是大城市里的稀罕物,所以大家并没有给它起一个中国化的名字。
这种化纤布料是一种合成纤维织物,主要成分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是聚酯纤维的一种。
它是由美国的一家公司研发生产的,这家公司给它起名为“dacron”。
在广东,大家在说粤语时习惯夸好的东西“靓”,后来这种用法延伸到了人和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食品上。
例如夸奖新鲜的食材很靓,称呼街上的俊男美女为靓仔,靓女。
基于此,广州商人为这种备受追捧的布料起了一个潇洒的名字叫“的确靓”。
这既是对“dacron”的音译,又饱含着广州人对于这种布料的赞美,可谓是非常精妙。
的确靓很快就走出了广东市场,出现在了全国各地的商场里。
因为各地方言的差异,其他省份的消费者并不知道“靓”是什么意思
所以就把“的确靓”听成了“的确凉”,以为这是一种类似于冰丝的面料,非常透气凉快。
可当大家把衣服穿在身上时才发现,这种面料的衣服不仅不凉快,反倒是比棉织品更加厚重,不透气,把人捂出一身的汗。
但它确实比较耐穿,所以大家把“凉”改成了“良”,“的确良”的名号就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
的确良的盛行与落寞
的确良能风靡全国确实离不开“靓”和“良”这两个特点。
首先,的确良布料的颜色非常鲜艳,给消费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大家意识到,原来在黑白灰蓝之外还有这么多种选择。
其次,相比易起褶、变形的棉布,的确良的质地更加硬挺,也就更容易塑性。
大家可以摆脱单一的衣服款式,去尝试百褶裙、荷叶边等等不同的造型。
可以说的确良的出现改变了国人的审美标准,掀起了一阵穿衣革命。
在70年代后期,城里时髦的姑娘们就穿起了款式各异的碎花裙。
大家带着宽发箍,画着大红唇,走起路来裙角飞扬,这就是今天仍然流行的复古风潮;
而当时的小伙子们则喜欢穿上板正笔挺的的确良衬衫,把衬衫的下摆扎进裤腰。
如果再配上高级的皮带和手表,骑着凤凰牌自行车,这就是那个年代里美男的顶级配置了。
在那时的农村地区,一家人凑出一套的确良衣裤、婆婆妈妈把的确良传给儿媳或女儿都是常见的事。
的确良的质量也确实很好,它非常耐磨,不像棉布那样容易破损,而且在洗完之后也干得很快。
那时候大家的工作都以辛苦的体力活儿为主,农民们要在田间劳作,工人们要在工厂里卖力。
所以耐穿、好洗、易干就成了大家选衣服的首要标准。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的确良产出得越来越多。
而这时国家在农业上也下了大功夫,改良了无数农产品的品种,指导农民们提高了种植技术,因此棉花的产量也在逐年提高。
布料的供应增多了,价钱下降了,原本紧缺的布料成了家家都有富余的平常货。
年,国家放开了关于布票的管理,对部分供应充足的布料采取减少布票甚至不收布票的策略。
年,所有纺织品都已经不再稀缺。
在多次登报征求意见、多次开会探讨之后,国家决定在年12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布票。
自此,中国人民使用了30年的布票终于成为了历史。
但随着的确良的普及,它的弊端也在使用过程中展露无遗。
化纤的质地非常粗糙,这种材质的衣服穿在身上会让皮肤敏感的人感觉有刺在背,扎得人浑身难受。
另外,的确良做成的衣服穿着不贴身也不透气,冬天穿着无法抗寒,风呼呼地灌进脖子,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
夏天穿着又闷热难耐,只要稍稍一出汗衣服就会黏在身上,让人更加烦躁。
而且,不论冬夏,只要气候稍稍变得干燥些,穿的确良的衣服就很容易造成静电。
尤其是在冬天夜里,如果睡前脱下的确良的衣服,那还能在漆黑的空间里看到静电闪起的火花。
更要命的是,这种衣服遇水后透明性极强。
不论是夏天出汗,还是淋雨后打湿了衣服,的确良的衣服都会变成半透明的样子紧紧贴在身上,让人看起来就像没穿衣服似的。
女孩儿们要时刻防止走光,避免尴尬。
所以在大家的选择面变得更广了之后,的确良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如果今天去到一家服装店,问年轻的店员有没有的确良的衣服,店员可能会告诉你他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种衣服。
那么的确良就真的从中国市场消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它只是不再叫“的确良”这个名字,而是改回了它的本名——“聚酯纤维”或者是“涤纶”;
而且它现在很少以单一的形式出现了,而是与棉、麻、丝等天然织物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合成面料。
这些面料按照比例配比之后兼容了各种材质的优点,变得既耐穿又舒适。
另外像羽绒服、冲锋衣这种厚实冬衣的面子一般采用的是纯涤纶制作,的确良只是换了一个名字、换了一种形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后记
诚然,我们现在的选择非常丰富,的确良这个极富年代感的名字也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但的确良确实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步伐。
它还饱含着以毛主席和周总理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对人民深切的关心和爱护。
因此我们需要铭记这段历史,以此为力量,携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