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申万宏源证券赵飞宋涛)
1深耕聚酯瓶片行业,双基地布局引领成长1.1国内领先的聚酯瓶片生产企业
作为国内领先的聚酯瓶片企业,公司主要从事聚酯材料研发、生产、销售。
公司成立于年,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带——嘉兴海宁,致力于提供安全、环保、优质的聚酯材料,主要产品包括瓶级PET和大有光PET,是国内瓶级PET行业规模领先企业。
公司凭借高品质产品、技术创新及规模优势,产品销至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强”、“中国对外贸易强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成立以来产能稳步增长,行业地位持续巩固。
根据公司公告,-年,公司重点发展海宁基地,先后投产了三期共计万吨产能,并在年升级扩产15万吨,使得海宁基地总产能达到万吨。随后,公司抓住聚酯产品及瓶级PET下游应用需求升级的市场机遇,在年成立了重庆万凯,随着重庆万凯三期60万吨瓶级PET产能在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公司整体产能将达到万吨/年,具备规模优势。
公司由正凯集团控股,股权结构集中。
公司上市以来,正凯集团一直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根据公司公告,沈志刚持有正凯集团96.25%的股权,通过正凯集团控制公司35.13%的股份,并且沈志刚个人持有公司6.57%的股权,合计控制公司41.7%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的业务主要分布在化纤、纺织、房地产开发、投资等领域,与上市公司业务有协同互补效应。
图2:公司股权结构
1.2上游拓展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
从主营业务来看,目前以瓶级PET和大有光PET业务为主。随着MEG项目以及新材料项目的推进,公司将在新兴下游拓展以及新产品研发方面加大布局,推动业务布局多元化发展。其中:
1)瓶级PET产品通常以瓶片的形式进行销售,由下游包装企业加工成为PET瓶,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医疗医药等包装领域。公司在瓶级PET领域积累了核心技术和客户资源,并且持续落实产能扩张及产品研发升级计划,瓶级PET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80%以上。
2)大有光PET产品主要原材料与瓶级PET相同,经直接酯化和连续聚合合成聚酯,二氧化钛含量为零,具有较高的光泽度,主要用于工业丝和PET薄膜的生产。
近几年来看,大有光PET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左右。
1.3重庆基地建设推动业绩稳步增长
从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来看,过去3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保持增长态势。
营收方面,-年持续下滑,主要由于油价下跌叠加需求不佳,公司瓶级PET产品价格持续回落,对公司营收形成拖累。
而-年,公司产品量价齐增,产量方面受益于重庆万凯一期和二期的产能释放,价格方面受到油价上涨以及需求拉动,销售单价分别上涨到、元/吨;归母净利润方面,年业绩下滑较为明显,主要由于公司为控制成本采购了较多原材料,后续公司基于仓储成本、新冠疫情及锅炉改造产线停工等因素考量,将部分多余的原材料外卖,但是原材料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原材料贸易形成了较大亏损,导致年度业绩出现下滑。
以后,出口需求增加叠加公司产能投放,业绩提升明显,年归母净利润9.57亿元,同比增长%,但是受到PTA价格上涨以及需求较弱的影响,Q1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滑29%左右。
从营收占比来看,作为公司的主要产品,根据年年报,瓶级PET贡献80.7%的收入,大有光PET贡献3.6%的收入,其他业务(包括其他业务收入主要为原材料贸易、包装物及废料销售等)贡献15.7%的收入。
随着公司MEG项目以及新材料项目的推进,未来将在新兴下游拓展以及新产品研发方面加大布局,公司业务有望逐步多元化。
从毛利率来看,公司核心产品瓶级PET的毛利率在达到高点后回落,但是仍然高于可比公司。
其中年主要受油价大幅下跌及疫情影响,导致公司瓶级PET产品原料价格下降明显,推动毛利率达到高点。
而年开始受到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拖累,而且公司于年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时签订部分远期销售订单并于年执行,导致单位成本增幅大于售价增幅,因此毛利率下滑。
年,受产品需求增长及原材料价格下滑等利好推动,公司毛利率有所回升。
对比可比公司来看,公司与华润材料核心产品均为聚酯瓶片,而三房巷产品包括瓶级聚酯切片、PTA等,随着重庆项目的陆续投放,近两年公司毛利率已经超过可比公司。
2新兴需求叠加出口向好,聚酯瓶片景气延续2.1头部企业主导扩能,供应增长相对有序
亚洲供应全球主要产能,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
从全球来看,瓶级PET产能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根据化纤信息网(CCF)数据,过去5年CAGR约为2.3%,其中年产能高达万吨,同比增长4.7%。
与此同时,瓶级PET的产量也从年的万吨增长到年的万吨,过去5年CAGR约为5.4%。
从区域来看,全球瓶级PET产能分布仍以亚太地区为主,而中国是全球瓶级PET的主要生产国,根据中纤网(CCFEI)数据,中国产能占比约为41%。
从国内产能来看,过去几年国内瓶级PET产能保持增长态势。
根据化纤信息网数据,国内瓶级PET产能从年的万吨增长到年的万吨,CAGR高达3.9%,高于同期全球瓶级PET产能增速。
同时,我国瓶级PET产品的产量保持较快增速,其中年,国内瓶级PET产量达到了万吨,同比增长11.3%,过去5年,CAGR高达9%,明显高于产能增速,主要是瓶级PET行业供需格局较好,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其中近两年我国瓶级PET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高达95%、97%,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头部企业主导产能扩张,行业集中度提升。
瓶级PET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行业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较高。
根据化纤信息网数据,年,全球瓶级PET产能约为万吨,CR10达到67.7%,其中泰国的Indorama(万吨)、美国的DAK(万吨)位居前两位,其余以国内企业为主。
从国内来看,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及行业自发性去产能的推进,过去几年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小规模企业被淘汰,而逸盛石化、万凯新材、三房巷等行业巨头利用全球产业转移与市场增长机遇主导了行业的产能扩张,国内瓶级PET行业市场高度集中。
根据化纤信息网数据,年,CR4产能约为万吨,行业集中度高达80.37%,远高于全球水平。
根据中纤网数据,年,全球产能投放仍然由中国主导,其中万凯新材重庆三期60万吨瓶级PET,三房巷万吨瓶级PET装置、以及海南逸盛万吨装置等有望在年投产,合计产能近万吨,但是考虑到环保以及利润等因素影响,部分装置存在推迟投放可能。
2.2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下游需求持续增长
瓶级PET应用领域广泛,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PET属于环保高分子材料,具有无毒、无味、透明度高、强度高、阻隔性高、韧性好、可塑性好等特性。
产品按照形态及主要用途可以分为纤维级PET、瓶级PET以及薄膜级PET。其中纤维级PET主要应用于下游纺织行业,而瓶级PET和薄膜级PET主要用于下游包装行业。
具体而言,瓶级PET广泛应用于包括软饮料、乳制品、酒类、食用油、调味品、日化、电子产品、医疗医药等领域,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包装材料之一。
根据化纤信息网数据,过去5年,全球瓶级PET市场需求从万吨增长至万吨,CAGR高达7.8%,远高于同期的产能增长率,而随着我国包装行业对包装材料在保鲜、美观、运输、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升级,国内瓶级PET产品市场需求增速更快。
过去5年,国内瓶级PET需求量增长至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9.7%,同样远高于同期的产能增长率。
瓶级PET在成熟应用领域的需求增速趋于稳定,而在新兴应用领域的应用有望提升。
根据中纤网数据,年,国内软饮料仍是瓶级PET主要消费领域,占瓶级PET需求量的70%。其他新兴领域需求占比30%,但是增速较快。
具体到软饮料市场来看,消费选择性多样化,包装水需求占比最高,约为30%、碳酸饮料20%、茶饮料15%,其他功能性饮料占比有所上升,如咖啡、能量饮料、凉茶等占比在15%左右。
未来,随着瓶级PET产品性能不断优化,消费理念的升级,其在软饮料、乳制品、食用油、调味品等成熟应用领域的需求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而在酒类、日化、电子产品、医疗医药、现场制作饮品、生鲜果蔬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拓宽。
图17:国内聚酯瓶片消费领域()图18:国内软饮料细分品类占比()
2.3国内产业优势凸显,出口前景长期向好
国内聚酯产业链完善,瓶片出口具备优势。与全球竞争对手相比,国内聚酯产业链配套完善,具备成本优势。其中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国内具有完善的PX-PTA-聚酯产业链,在采购便利性和成本方面具备优势。
以主要原料PTA为例,其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辅料成本(PX、醋酸、催化剂等等)、动力成本(电力、蒸汽、工业水等等)、车间成本(人工及维修费用等)、财务费用(折旧、财务、管理费用等)等。
国内近几年投放产能以大型装置为主,大型装置在原辅料能耗比以及动力成本上的优势是老装置无法比拟的,对反应热的利用效率提升推动能耗降低,推动单位成本的蒸汽消耗相比老装置降低一半左右。
考虑到国外装置投产时间相对较早,装置规模较小,而国内近些年投放产能以万吨及以上规模的装置为主,在行业利润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优势明显。
国内聚酯瓶片装置同样具备规模优势。
国内大部分聚酯瓶片单套生产装置的年产能在40万吨及以上级别,能够有效降低单位产成品的原材料成本与能源成本,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同时,国内电费、燃料、人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较欧美国家更低,并且更靠近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了成本优势。
考虑到全球其他地区新增产能较少,并且现有装置老旧小,国内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凸显。
反倾销措施影响有限,出口激增提供需求支撑。
根据中纤网数据,近5年聚酯瓶片出口整体保持增长态势。近5年CAGR高达12%。其中年受疫情爆发影响,出口有所下滑,而和年的出口增速均接近36%。
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逐步缓解,国外消费率先复苏,另一方面,近两年全球新增产能数量有限,尤其是在去年6月份美联储鹰派加息前,海外服务业需求大幅回升带动阶段性仍然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导致聚酯瓶片的出口明显增长。
从近几年出口国家来看,我国聚酯瓶片出口区域前列的国家变化较大,主要是年以后,欧盟、美国(年)、日本(年)、印尼(年)、印度(年)等对我国出口的瓶级PET采取反倾销措施,导致对上述国家出口下滑。但是全球的供需平衡并不会因为区域间的反倾销而改变,供应缺口仍需通过其他进口源来填补。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通过实现销售区域多元化以及优化产品结构等多种措施降低反倾销措施的影响。
根据中纤网数据,国内瓶级PET主要出口区域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其中亚洲出口量占比维持在30%-50%之间,非洲出口量占比维持在20%-28%之间,这些区域产业配套较为滞后,并且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仍然具备较大的出口潜力。
2.4产业链利润分化,瓶片行业持续受益
作为聚酯产业链下游,受益于供需格局的向好,瓶片行业利润相对较高。聚酯瓶片的主要原料是PTA和MEG。从上下游产业链来看,PX-PTA-聚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PX是生产PTA最主要的原材料,而PTA是生产聚酯瓶片的主要原料,因此三者相关性较高。
从产业链利润来看,过去5年,产业链的利润变动较大,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
1)-年,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的PX,聚酯瓶片利润处于中间水平,而PTA盈利较差,主要由于年之前PX出现产能中空期,进口依存度较高,而下游PTA项目投产对于PX需求拉动较大,PX盈利较好。
对于瓶片而言,虽然-年处于产能扩张期,但是由于新投装置运行不稳,叠加国内外需求大幅上升,上半年瓶片利润一度超过元/吨,随着产能兑现,年利润有所回落。
2)-年,国内炼化一体化项目进入集中投产期,PX市场供需格局演变,整体盈利能力出现大幅萎缩,尤其是年疫情爆发后,原料价格持续下探,PX开始亏损。随着产业链利润开始向中游转移,年,PTA利润表现好于PX和聚酯瓶片。
3)-年,利润从中游再次流向上游和下游,其中PTA开始陷入亏损,一方面,PTA新增产能投放压力较大,另一方面,PTA的原料醋酸价格提升,对盈利形成拖累。
而瓶片行业利润前高后低,整体处于近几年的高位,主要因为新增产能有限,而海外多数国家和地区管控措施放开较早,终端消费需求率先回升。同时,俄乌冲突导致能源危机,欧美装置普遍开工不足,多转向从亚洲地区采购,对国内瓶级PET需求有明显拉动。
进入年,上半年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下挫。
成本支撑减弱,叠加需求淡季,聚酯瓶片价格和利润低位徘徊。进入下半年,随着消费旺季到来,叠加人员流动性增强,软饮料的终端需求有望提升。
中长期来看,聚酯瓶片海外新装置投产较为有限,出口需求有望延续,随着消费升级、城市化进程推进等诸多因素助推,聚酯瓶片利润有望迎来修复。
3传统优势持续加强,成本优势逐步兑现3.1技术优势助力扩能,规模优势得以巩固
公司重视自主研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发体系。
从研发占比来看,根据年年报,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约0.21%,-年保持增长态势,并且相比华润材料、三房巷等国内可比公司处于偏高水平。
同时,公司建立了专业化的技术研发团队,截至年,公司共有研发人员94人,其中核心技术人员2人,共计占员工总数的5.8%。
依托于研发体系,公司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以及国际领先的设备,从而确保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掌握了瓶级PET产品的关键技术,形成了规模化、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的生产体系。
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较早布局差异化产品矩阵,先后开发了大容量食品用聚酯树脂与绿色化生产关键技术、新型环保型无锑聚酯及其缩聚催化剂和高透亮非晶型聚酯树脂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根据公司公告,截至年,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70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数量多于国内可比公司,并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比如基于目前PET新产品的开发,推广PET在工程塑料或包装薄膜领域的应用;同时在高熔体强度PET方面展开技术合作,已经具备较强的研发、生产实力。
除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外,公司还专注于PET生产装置、设备、系统或结构相关的技术工艺研究。
公司具备国际领先的设备,如单独酯化共聚酯生产组合装置、改进的乙二醇生产组合装置、聚酯催化剂生产装置等,有效提升了公司产品的生产效能,达到降低产品单耗、提升产品性能的作用。
同时,公司建设有0平方米的万凯瓶用聚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装备先进,满足研究开发高性能聚合物的小试、中试、模拟生产装置。包括间隙式3L小试聚合装置、特种聚合物可纺性能研究装置等产品应用开发设备。
依托于技术积累和设备研究,公司具备生产规模优势。
规模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与能源的消耗,摊薄制造费用,从而有效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强瓶级PET产品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为下游企业及时提供高质量、大批量、差异化的产品,可以获取更多的下游客户订单。但是大规模装置的连续稳定运作对生产技术工艺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单套装置规模来看,公司单套装置规模不断提升、单位产品能耗低,目前公司拥有全球单线产能规模领先的55万吨/年的聚酯生产装置。
从总体规模来看,根据公司公告,随着重庆万凯三期60万吨瓶级PET产能在年上半年投产,公司产能将达到万吨/年,其中近三年来公司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9.81%、7.95%和11.17%,复合增长率6.71%;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4.25%、4.35%和6.73%,复合增长率25.83%。
随着重庆万凯三期项目在今年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中西部地区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完善公司在国内的生产布局,持续提升在全球瓶级PET行业内的地位。
3.2深度绑定跨国巨头,客户资源稳定优质
瓶级PET行业认证周期长,客户壁垒较高。瓶级PET下游多为食品饮料、日化、医疗等领域,与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产品需要经过多种审查,获取如FDA、欧盟等相应资质后方可销售。
这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质量控制、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该类检验通常具有较长的认证周期。
由于认证过程繁琐,但下游客户一旦确定瓶级PET供应商后,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通常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行业本身具备品牌、客户资源壁垒。
获得全球客户的高度认可,双方合作长期稳定。
根据公司公告,过去3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31.35%、24.10%及27.79%,其中可口可乐和农夫山泉连续3年进入前五大客户。在深度绑定全球知名食品饮料厂商的基础上,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新的全球客户,其中CzarnikowGroupLimited(嘉利高集团)近两年已经跻身公司的前三大客户,该公司主要从事食品及大宗商品交易,主营产品为糖类、包装材料等、水果及甜味剂等。
公司依靠优异的产品性能、稳定的产品质量,积累了深厚的客户资源,随着公司产能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品种类的完善,客户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
3.3MEG项目逐步落地,区位优势有望扩大
重庆基地加速建设,公司区位优势凸显。国内瓶级PET产能与需求的分布不太匹配,其中PET产能在地理分布上具有集中度较高、东西部发展较不均衡的特点,根据中纤网数据,PET产能主要集中在江苏、海南、广东区。
合计产能占比达到65%,而中西部的重庆、河南等区域占比仅12%左右,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对瓶级PET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其中华西和华中需求占比达23%,中西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公司于年设立重庆子公司,受益于当地较低的电费、燃料、人工成本等,成本优势较为突出。同时,重庆万凯的建设缩短了产品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存货占用的资金成本。
MEG项目有望落地,一体化布局降本可期。
公司主营产品瓶级PET的主要原材料PTA以及MEG依靠外部采购。其中MEG主要为油制或煤制工艺,市场价格随原油价格的波动变化较大,对公司业绩稳定性及盈利能力影响较大。另外,国产MEG产品主要采用煤制工艺生产,受原煤成分、加工工艺的影响,煤制MEG品质差异较大。
通过布局上游原材料,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公司响应“浙川东西部协作”以及西部大开发号召,在四川达州规划建设“年产万吨MEG联产10万吨电子级DMC新材料项目“。其中项目一期60万吨项目拟选取先进的天然气制MEG工艺,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一方面,项目周边的普光气田是国内目前发现的较大规模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
因此,MEG一期60万吨项目就地采用普光气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进行生产,节省了管道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西部的燃料和人工成本较低,而且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降低了项目单位投资成本。
最后,MEG一期项目与重庆万凯生产基地距离较近,运费较现有供应商从华东地区、新疆地区运至重庆基地运费明显降低,进一步提升PET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海外市场开拓,新材料产品助力成长4.1海外基地布局提升全球影响力
推进国际化战略,开拓全球市场。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强民营企业”,产品销售至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抓住全球瓶级PET下游应用需求升级的市场机遇,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积极开发国际客户,公司产品销往包括俄罗斯、埃及、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公司公告,过去3年,公司境外收入占比分别为17%、35.7%及36%,其中年占比大幅增加主要由于年度国外疫情形势好转,需求明显恢复,而年主要由于公司产能大幅提升,并且境外生产受俄乌战争影响较大,公司出口较为受益。
海外基地建设有望推进,瓶级PET行业地位持续提升。
随着公司重庆万凯三期的投产,未来,公司将加快出海战略。一方面,可以降低欧美反倾销政策的影响,考虑到欧美地区近几年新增产能较少,且现有装置小而老旧,长期依靠进口。
但是受反倾销政策影响,公司货源较少直接出口欧美,未来可以通过在东南亚等区域建厂来规避反倾销影响。
另一方面,更靠近海外消费市场,目前公司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这些区域产业配套较为滞后,并且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通过在海外建厂,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更快的树立海外品牌形象,提升公司在全球瓶级PET行业的地位。
4.2新材料多元布局引领二次成长
与传统聚酯材料相比,化工新材料具有性能更优、附加值更高、技术难度更大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下游食品饮料、日化、医疗医药等领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指出,石化行业要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八大系列化工新材料种类有:高端聚烯烃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聚酯基光学膜和PET基膜被选为重点产品。公司将充分利用国内PET等新材料需求升级的市场契机,在新兴下游拓展以及新产品研发方面加大布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新兴下游市场拓展方面,公司持续拓展其他应用场景的市场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随着瓶级PET产品性能不断优化,消费者消费理念持续提升,公司不断拓展制品的用途,尤其是加大在建材、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妆品包装、功能阻隔性包装、环保再生材料等方向的应用,提升产品附加值。
其中公司开发的建材用系列聚酯树脂是以聚酯替代PVC材料的优秀候选材料之一,以其为基础原料所制备的绿色建材(含发泡建材)已经获得欧洲BlueAngel认证,建材聚酯产品正处于客户量产验证试验阶段,已实现小批量试销售;根据年年报,公司开发的光伏背板膜级PET已经规模化销售,年实现销售5.32亿元,具备较高的增长潜力。
以PET光伏背板膜领域为例,由于透明性好,具有良好的气密性,机械性能优良,其强韧性是所有热塑性塑料中最好的,抗张强度和抗冲击强度比一般薄光伏背板膜高得多。
光伏背板作为光伏组件的关键材料之一,位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面,主要作用是保护太阳能电池,水汽阻隔、绝缘、耐候是该产品的三大基本功能,使太阳能电池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时间正常工作。
由于单一的材料很难满足这些性能要求,所以背板一般采用复合结构,原材料主要有PET基膜、氟膜、胶粘剂和聚烯烃类薄膜,其中PET膜作为基膜,氟膜或其他塑料薄膜通过胶黏剂黏附在基膜两边。PET基膜主要提供绝缘性能和力学性能,传统的背板内外层需要使用PET基膜与氟材料通过复合或涂覆工艺进行生产。
受新能源快速发展带动,未来我国光伏背板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光伏组件以单面组件为主。跟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年)》,年度全球新增装机中,单面发电组件占比约59.6%、双面发电组件占比约40.4%。
虽然双玻组件可以双面发电,提高了发电效率,但是双玻组件存在易碎、重量过大、不易安装等缺点,而透明背板作为双面组件的一种技术路径,在轻量化和散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降低双面组件装机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双面组件发电量,透明背板的推广将带动PET基膜在背板中的用量。另外,户用分布式光伏市场也给背板市场带来了额外的增长空间,有望带动PET光伏背板膜需求。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年)》统计,年,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25.25GW,同比增长17.3%,占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的28.9%,给背板产品带来较大增量。
年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农村电网建设目标事关农村电网改造提升,意味着制约户用光伏并网的农村电网容量有限障碍有望清除。国内户用分布式光伏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有望提升背板产品的市场规模。
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公司聚焦PETG、PEF等新型聚酯产品的研发。
公司围绕聚酯材料性能提升的关键问题,突破当前聚酯产业链的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技术瓶颈,开展高性能聚酯工程材料及生物基聚酯材料的开发。
以PETG为例,PETG是PET合成过程中部分乙二醇被其他二醇(共聚单体)取代所得到的共聚产品,具有透明度高、热成型优异等性能,是聚碳酸酯(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材料的理想替代品。作为一种环保型材料,PETG符合FDA食品接触标准,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毒无害,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化妆品包装、医用包装等领域。未来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以及对健康环保产品等